壹、緣起: 過去教會「福音隊(短宣隊)」和現在教會「服務隊(服務學習營隊)」
一、過去教會「福音隊(短宣隊)」
(一)福音隊一個先天的限制:
教會籌辦福音隊,從北部出隊到中南部,由於距離上的限制,營隊期間雖然累積了和當地的福音對象一定的情誼和關係,但是,福音隊一個禮拜的時間,回來之後要跟當地的小朋友,就是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是沒有辦法跟進或牧養。跟進或牧養的工作就只能夠交給當地教會的去做,福音隊,不管我們再怎麼認真怎麼投入,基本上跟我們傳福音的對象,它的距離是非常遙遠。這是過往所謂的福音隊一個先天上的限制。
(二)福音隊的前置工作龐大:
福音隊的前置工作包括寫教材、編教案、設計活動、排戲、聯絡、行政等等龐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參與的大專生、青少契也把心力放在營隊事務上,相對於原本福音隊的核心重點:「關注當地孩童、建立關係、傳揚福音」,就無法投入大量的時間。
(三)福音隊後續的效應:
過去的福音隊結束後的心聲:雖然覺得營隊讓人覺得很有意義,因為服事量過大、操勞、疲憊,所以再次服事的意願低。
二、現在教會「服務隊」(「服務學習形式營隊」)
轉化後的福音隊,同樣到中南部出隊,接觸當地教會傳福音對象(教會內部孩童或當地社區的學校學童),同樣透過營隊的方式傳福音,同樣由在地教會負責當地孩童的跟進和牧養,可是,最大的不同是「傳福音的對象」並不是鎖定在當地的小朋友。而是教會所在社區裡附近學區的學校學生。
因此
(一)由服務學習隊開展出的「關鍵字」: 福音教師、建立關係、培訓、出隊
1. 福音教師:(關鍵人物)
找到社區中鄰近學區的學校中的福音教師,由他招募對服務學習有興趣的學生(目前還是非基督徒),組成服務學習社團。教會這端招募有意願(還沒有異象的基督徒)的大學生進入國中校園,透過帶活動(可能是遊戲、團康)的方式接觸國中生,「花大量時間」逐漸與學生建立親密的關係。
2. 培訓:
為了出隊,進行培訓,為期兩至三週,包含週六整天,地點就在和平教會培訓。邀請所有參與出服務隊的學生來到和平教會參與集訓,其中包括教會的青少年和大專生。除了訓練目的外,重點是彼(教會外、社區內的國中生)此(教會內、社區外的大專生、青少年)聚在一起相互認識,並培養默契。
3. 出隊:
整個營隊的時間會有七天,其中一半的時間會進行行前預備,主要的工作是訓練這群國中生,營隊主體是這群國中生去教當地的小學生,教學責任都是國中生;教會的輔導,到了當地不負責教學,也不負責跟當地學童建立很親密的關係,教學和建立關係全部都交給這些國中生。
4. 核心關係的建立:(教會輔導+社區國中青少年)
關鍵因素:「那教會的輔導做什麼?」「如何突破福音營隊先天的限制?」
(二)教會福音事工聚焦 — 營隊前、營隊中、結束後:
營隊前:透過教學建立關係
教會的輔導就是在營隊開始前,和營隊的過程中,要跟這一群國中生建立很深刻的關係,透過教會服務隊的國中生,讓這群國中生有能力去服務這小學生的過程中,促進彼此關係。
營隊中:透過生活建立關係
- 在壓力環境中的真實陪伴:國中生在面對教學、面對國小學童時會產生真實場境中的壓力,在壓力中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對於教會的輔導便產生深刻且親密的連結關係。
- 在生活互動中的真實見證:每一天晚上都會有感性時間,我們會安排哥哥姊姊他們分享、見證。
- 在訓練課程中的品格教育:為了成為一個好的隊輔,國中生開始學習好隊輔的特質、行為表現、自我期待。
營隊後:在尊重的信任關係中進行邀請
- 關係的延續性自然:在時間和環境的加溫中,原本參與服務隊的國中生大多數並不是基督徒,甚至過去也沒有機會進入教會,或認識基督徒,但在密集的培訓和營會的過程裡,建立了信任關係,他們開始對信仰產生好奇,甚至好感。如果國中生願意也有興趣,和平教會有一團體,非常歡迎。在整個出隊,在整個培訓的過程當中,這一群教會的國中生、高中生就已經在先跟他們在營隊當中建立關係,所以他們覺得進到這個教會的時候,他不熟悉比較不會覺得說我今天是進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沒有認識半個人,我要從頭開始去建立關係。
- 福音事工聚焦,果效持續:雖然過程迂迴,但是,福音事工的重點聚焦在我們社區的國中生身上,可以進行深入的跟進。打破過去傳福音的對象都是在遙遠的地方,而是就在我們的社區裡面。這樣的一個服務學習型的服務隊,能夠在教會當中經過幾年的耕耘,我們慢慢發現那個果效,它就會慢慢成為帶社區的這些青少年進入我們的教會。
(三)營隊前置作業變得輕省:
過往的營隊當中,要花很多時間在戲劇、在活動、在彩排、各樣行政事務上面,現在透過跟校園飛颺合作,全部都交給校園飛颺去處理。
教會大專生的焦點focus放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放在做事情上面。這種服務學習型的服務隊,對教會的青年,事工負擔也會變得輕省,因為不用再分心去做很多行政,不用再每天晚上弄的兩點、三點,去做很多教案教具的事情,他們在參加這樣的一個服務隊的時候,感覺到說他們可以專注心力在跟社區這一群國中生建立關係。
(四)建立熟悉感(人際、環境):
教會的大專生和青少年在出隊過程中,認識了社區中的國中生這一個族群。在培訓過程中和整個營隊過程中,因為真實相處,增進了關係,使得原本對教會陌生的感覺漸漸被去除。加上短期營隊有一種很神奇的魔力,會讓很多陌生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很親密的深刻連結,這是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服務學習營隊當中建立的果效。
貳、果效:
「你覺得說因為服務隊其實不是第一年,所以從這個國中接觸的孩子也不少,你覺得留在你們和平的孩子大概比例會有多少? 」
一、發展初期:
我們其實真正以和平教會的名義跟他們這樣一起(出隊)的只有兩次,就是去年的暑假跟今年的寒假。那去年的暑假結束之後比較多學生他們願意來,這一方面是去年的暑假他是一個比較完整培訓,時間也比較長,那今年的寒假老實說我們有比較倉促,那去年的暑假當中,我們結束之後其實有一陣子大概五位到六位這個國中的學生來參加和平少契的聚會,時間大概到兩三個月之久,就是這些人一直有來,一直到兩三個月之後才間斷掉。
「可能有人就會想說這樣有效嗎?你做了半天才來五六個,然後才來兩三個人。」
1. 過去的經驗:(教會投入的人力)
志工人力投入大量,但果效比例懸殊:
根據我實際以往做青少年志工,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成效,我過去以前作過得勝者,也在得榮基金會教過,都是進學校帶學生,每個禮拜進去帶,每個禮拜趕作業。可是要把一個學生帶進教會非常困難,教過得勝者就知道。
例如:可能一個教會還沒有辦法負責一個國中,可能七八間教會負責一個國中,然後教了半年、一年下來,一個國中生來教會都沒有,常常是這樣。
2. 現在的歷程:(專注聚焦以精簡人力)
轉化成服務學習隊後,教會只要四五個人,就可以負責一間國中,因為不是對學校所有國中生,所以不用想辦法去動員。
像這個國中一個年級大概快將近三十個班,一個班兩個老師我們就要動員六十個。所以那個是非常可怕的人力。
教會出五六個大學生跟我們(牧師和師母)一起去教,然後教幾次之後我們辦一個營隊(短期的營隊),之後就有這麼多的學生來。我覺得從那個教會投入的人力和精神來講,最重要是人力,這樣一個服務學習型的營隊,它的果效遠遠超過我的預期。
跟我以前教過的,一整個學期教下來沒有半個人來,比例差非常的多。
3. 分析沒來教會的可能原因:
- 家長反對
- 功課課業的關係
- 跟教會少契還不夠熟:因為教會少契初期真正投入的學生還不夠多。
在過程當中對教會青少契的幫助:青少契輔導漸漸發現,服務隊這樣的模式對青少契是非常有意義。
二、事工發展歷程:
- 不強求推展:其實是第一年我們還在開始,我比較不是強力的去PUSH青少契來參與,我慢慢地讓他們看到這個事情的好處,慢慢地讓他們看到說這件事情值得他們去委身。
A.
一開始是我跟師母,及教會一兩位的青年(以前出過服務學習營隊,有服務熱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