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大概在七年前,李國煒牧師及鐘玉如師母接續民雄靈堂牧會的服事,預備進入中正大學成立一個社團,一個傳福音的社團。當時清楚的立意不要成立一個宗教性社團,因為學校已經很多,而且這樣很不方便接觸慕道友,多數的學生一聽到是宗教性社團就不想來了。為了這個社團開了一個籌備會,跟教會內部的大學生一起討論,可以吸引那些有愛心並具使命感的年輕人。如此可以過濾純粹來玩的人,目標對象非常清楚。

教會從中正大學就成立(AO)社開始就固定要成立服務性社團,將志工吸引到教會裡面來,與他們建立關係,慢慢帶他們,再把他們帶成是基督徒。中正大學的社團運作有個樣子之後,再複製到嘉大。這幾年的社長都是從非基徒然後變成是基督徒,很多志工都以用這樣方式認識上帝。基督徒與志工們透過活動、服務,生活彼此相處建立好的關係,就可以慢慢接受信仰。因此,跟他們泡久了,就會自然他們就有機會認識信仰。

牧師夫婦剛開始這樣的事工,沒有清楚的藍圖也沒有其他想法,只是隱約知道一個方向是可以做,就試著去做做看,路就走越順。等到回頭去看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條路,很自然的一條路,能夠吸引大學生心志卻不勉強他們。事工可以往上往下延伸,服務的族群就擴大,甚至感覺這個事工模式可以被複製,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發展。

 

二、模式特色

三個主要的元素(鐵三角):課輔,學期中的課輔;寒暑假的閱讀營隊;體驗教育,做為門徒訓練及幹部訓練的方式。

(一)服務性社團是一個中介的區域

它可以對內招生,讓基督徒、非基督徒都可以在這個場域中,老師、牧師成為社團的指導老師。將有使命感的志工吸引到教會來,使他們浸淫在基督信仰的文化中,他們有機會認識信仰,最終受洗。社團就像一個養蠔區。養那個蠔就是要在淡鹹水交接的海域,然後讓它能夠適應,不要一下子就從海水跑到淡水裡面。養蠔區要養很久,沒有辦法預期一個人到受洗需要多長的時間。就讓他泡在養蠔區,泡久了,他們就會了解教會在做什麼,逐漸認同教會所做的。
至少泡個兩三年,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不一樣,有些人很快速,有些人則否,就是要陪伴。牧者要鼓勵在教會弟兄姊妹、年輕人要下去陪他們,會有很大的果效。若在浸泡的過程當中,有人不適應的自然就會慢慢離開,彼此間關係並沒有任何受損。

(二)教會角色

牧者成為社團指導老師,才容易在社團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即使是非基督徒,擔任社長壓力很大,還是需要教會出面幫他們鋪路、引領。社團一定要頒發聘書給教會牧者,有這樣的身分,才有立場說話。這是社團在校外的指導老師,另外尚須校內指導老師,才有辦法成立社團。另外,這個身分不管是借場地、辦活動、迎新、貼海報等,因為是合法的關係,方便許多。

(三)學生自主權與教會主導權

1.幹部改選

教會有必要對學生社團,特別是像幹部改選這種情況做一些的主導,只是在表達主導的時候,不要讓學生覺得教會過度介入,那可能就是掌握到一些關鍵點,比如說,在幹部的裡面,有三位是比較核心的,社長、副社長或者是活動長。此三人社課規劃帶領稱為核心三長。所以這三長的人選,教會對此比較有意見,這個關鍵時刻。牧者會跟他們一起討論,然後禱告,然後決定了那個人選,剩下的事可以讓他們學習跟成長。嘉義大學就是這樣,產生過程牧者與社團幹部一起禱告,提出幾個合適的名單一同禱告。覺得誰的配合度高、聽話,願意被引導,完成教會的異象,也就是說這些人認同異象,也願意進到教會來,委身在教會,都需要全盤考慮。教會在改選前的一兩個月前就要開始禱告了。選舉幹部的自主性問題,學校介入並不深,只要在起初成立社團的章程上面明定,然後一年一年開會修正。所以選舉辦法是社團有自主性,這個沒有太大的衝突。

2.教會在主導權跟社員的自主權之間的智慧

要適度的放權給學生。大學生自主意識高不能勉強,他們要甘心樂意才會有動力做事。但同時,旁邊又有大人可以諮詢及適時介入協助,對環境有足夠的安全感。只要在核心的地方掌握了,學生就不會覺得他都沒有什麼參與或是沒有什麼自主跟學習的機會。

(四)循序漸進的認識信仰。

1.訓練規劃

社課上什麼?怎麼樣講繪本,怎樣聲音模仿,怎麼樣帶營隊,那怎樣做志願服務,怎樣寫企劃,不讓學生牧者所教的都很宗教,學生很能接納牧者。

2.安排與宗教無關的聯誼活動

譬如說小組餐聚、去某個同學家烤肉、小組出遊,很重要是教會每半年一次全教會的出遊,當日來回。在那邊找一個地方,讓大家去可以紓解壓力,去外面玩玩,有一個簡單的野外崇拜,大概前後只有一個小時左右。

3.不著痕跡的將聖經強調的一些品格放在訓練裡面

可以搭配一些季節性的收割的佈道像聖誕節或感恩節,邀約他們進教會,或者有一些跟宗教比較有關係的,譬如說聖誕節教會做那個糖果屋,感恩節會吃火雞。

4.帶一些對福音比較敞開的學生參加教會活動

開闊他們的視野,並視狀況參加校園豐收挑戰大會等類的特會。他們聽到別人在其他各縣市他們在校園裡面所做的,會更有使命感,然後自動自發就說要參加校園祭壇。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有意願的學生著手,再以他們為酵母,擴散到整個群體。

(五)門徒訓練

1.門訓就是彼此相處過程中的關鍵陪伴

換句話說,當學生遇到挫折,教會牧者與同工的態度是什麼。讓他自己面對或陪伴他們面對,還是鼓勵支持他。如他們在遇到車禍,遇到家人有困難,遇到人生中的一些轉變,教會牧者的角色是什麼。牧者找到可以陪伴他們的過程,所以學生就感覺到牧師師母有點像他們的父母。讓他們在需要的時候感覺到教會同工是在身邊的。多數講門訓談的都以課程訓練為主,都為片面要求。關懷就像是軟性的門訓,大學生很渴望這樣的關係,盼望有自己的空間去發揮,同時也期待在遇到人生挫折或類似這樣的時候,有人成為他們的支柱。牧者不是要責備他們,或者取代他們,而是在陪伴跟引導過程之中,他們可以找到內在的力量。這樣的陪伴過程,學生的眼光會被打開,會看到這個信仰的價值。

國煒牧師曾在關鍵陪伴的角色沒有參與到,無形中彼此關係受到很大的衝擊。後來學習到,越是這樣的時刻,牧者越要把自己預備好去陪他們面對。這些都是教 會牧者真實走過錯誤,一段很深的學習的過程。


這三年教會做的產業連結,幾乎沒有一次是牧者主導,甚至牧者不用全程陪。大概都是關鍵地陪伴,比如說要拜訪村長。

2.藉活動建立關係

教會安排社團幹部去宜蘭幹訓,很吸引他們。去溯溪、攀岩、垂降、體驗教育,這些挑戰自我內在、凝聚團隊、怎麼樣衝突然後合一。

3.因承擔而成長

營隊中今年的值星官就明年的營隊隊長,學生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只是覺得他被委任,今年放手讓他做就是要讓他學習某種承擔,觀察他是否有領導力。

 
 

聖道兒少福利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1280*960 以上螢幕解析度
活動時間:2014/09/15(一)  │ 活動地點: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台北市中山北路四段16號)  │  活動洽詢專線:02-2820-0131(林鈺翔弟兄)    04-2291-7171(陳淵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