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紀事
收支報告
2017/6/1 類別:訓練專案
聖道兒童之家 一個引導員的看見

課堂外的新教育

一個訓練引導員的看見

文/巧

為關懷中的弱勢孩子舉辦籃球營

但孩子不是招生對象

而是營會的工作人員

 

 從事社工五年的建中老師,對於體驗教育非常有興趣,曾經在籃球場上主動教導一群孩子打籃球的技巧,為他們舉辦籃球秋令營。從營會內容的企劃、宣傳到招生,孩子們都以同工身分參與其中,不只為這些孩子創造了一個包含面試的工作經驗,更讓孩子得到一個發揮的舞台。「以往都是我們辦給孩子玩,現在我要培訓他們成為可以辦營會、幫助人的人。」建中老師說。

 

面對陌生人,面對自己

 「我試著把生活的場域,當成體驗教育的實境,所以我自己發明了一個名稱,叫『實境體驗』。我用的是真的路人、真的店家老闆、孩子的同學、學校的老師、銀行行員,以及等公車的人。」進到聖道的第一個活動,就是給孩子們一個任務,讓他們上街頭訪問路人。

 

 「你有沒有辦法做一個好的開場白,讓陌生人停下腳步,看你一眼;你要訪問他的題目是不是說得夠清楚,讓他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你所要的訊息或幫助。」建中老師以團隊訓練的方式,按照他們個性的不同、團隊狀況的差異,給予不同的選擇。「有的孩子獨當一面沒問題,有的孩子較退縮,我就會問他需不需要隊員在旁陪同、輪流提問,或是他只要問問題,旁邊的隊員幫忙記錄。」團隊可以成為互相推卸責任的阻礙,也可以透過隊員的觀察、回饋及經驗交流,成為相互觀摩、幫助,減低彼此認知落差的助力。

 

 情緒控管、人際互動,或是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都是營隊訓練的核心能力。它們不再是用課堂教授的方式,而是藉完成任務獲取能力。曾經有孩子跟家老師說不到三句話,就覺得煩躁不想再說下去,認為再怎麼說對方也不會懂;也有很多孩子,上了台勉強說出自己的名字,就不知道再說什麼了;更有孩子,打工遲到卻不知道怎麼面對老闆。透過街訪,在活動後專注且有意識地對話引導,幫助孩子們察覺並找出解決的方式。當孩子面對陌生人,在關係歸零的狀態下,他們面對的,其實是內在的自己。

 

除了培訓,還要「陪伴」

 建中老師看重的是在活動結束後,孩子如何將所學應用在自己真實的生活中,陪伴(個案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有了社工和家老師的加入,能持續跟進在體驗活動裡孩子們對自身的發現,以引導的方式,將這些發現和能力在不斷練習中融入意識裡。

 

 建中老師口中的雙P,「培力」和「陪伴」,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方式。將訓練過程中發現的議題帶到孩子平常生活中。建中老師希望未來能成立工作坊,有彈性地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由孩子自己選擇,社工及家老師從旁觀察孩子們受到的訓練是否能運用在生活中,並針對他們欠缺的能力再做活動設計。

 

 在了解兒家的生態後,建中老師設計了一些在職訓練的課程及戶外的團隊活動,希望第一線家老師能透過對話引導的基本訓練,更新與孩子的溝通模式,也能在自我探索的活動中沉靜下來,舒緩壓力、重新得力,因此有持續了一年的支持性團體—「核桃派」,在咖啡廳、電影院或戶外等較輕鬆的場所。透過討論、學習,甚至只是同事間的彼此認識,激發出不同以往的教育方式。

 

從接受者.變服務者

  建中老師花最多心思的就是內地的短期服務隊。服務學習是體驗教育的其中一環,建中老師把握機會,從團隊建立開始,一步步地引導服務隊的孩子們覺察自己的動機和角色。「對孩子們而言,「服務」是大人要他們做的?還是他們自己想做的?「服務」又是什麼意思?」第一年建中老師先幫助孩子們了解營會的架構,藉由認識營會的本質、內容、當中的角色等,希望孩子最後願意加入團隊,並非是盲目的服從或跟風,而是出於有意識的選擇。

 

 第二年,鼓勵他們從被動到主動,將更大的任務交給他們,就是營會的「設計」。孩子們在學校或院內都有各樣課外活動的學習,如:音樂、體育、美術,甚至衛教,當他們要把這些「本領」帶到大陸時,從「我會」到「我會教」,除了要有更熟練的技巧,還要有教學的耐心、觀察力,和具體的表達能力。

 

 有個孩子,訓練時有一搭沒一搭的學著摺紙,到了內地實際教學時,遇到了當地小朋友拿著自己摺不好的紙請這位大哥哥幫忙,但大哥哥卻因為自己不夠熟練,一直到下課仍無法將成品摺出,只留下半成品讓那個孩子失望的帶回。這個遺憾在大哥哥心裡產生了衝擊,也使他自發地想要為當地的孩子做些什麼。到了第三年的行前訓練,雖然狀況不斷,這個孩子撐到訓練的最後,也說服了社工讓他前往。到了內地,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他留意到一個孩子需要幫忙,並伸出援手,因而彌補了上次沒幫到忙的遺憾。

 

 「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抱持著這個想法,建中老師看到第三年訓練中,領袖開始被培養出來,孩子們接受下一個挑戰的企圖心也慢慢滋生,尤其是開始有人問上帝:「我要不要接受這個挑戰?」從「習慣靠自己」轉變為「聽聽上帝的聲音」。建中老師最開心的,就是孩子們的信仰變得更密切、更真實。

 

把神帶走」 X-School的終極目標

 「給予孩子任務,配合懂得引導的老師,提供給孩子一個舞台,重新認識自己、重新看待自己生命的機會。」

 

 看著孩子們疲於應付在校課業及小家的團體規範,無法好好享受在院裡與家老師的「親子時光」,建中老師及社工先成立院裡的課輔班,請專業課輔老師有效率地協助孩子完成作業。在孩子們取得一些喘息後,更希望,集結各個家老師的興趣及長才的X-School,成為師生之間一起進行的休閒選項。

 

 問到未來長遠的規劃,建中老師透露正在尋找相關師資和資源,希望能朝「自學」的方向前進,成立一所「X-School」,使孩子們更接近上帝所創造的環境,認識自身的價值,花更多教育資源和學習時間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可能這條路不是現在的社會可以預期或量化的,但若能將孩子帶到上帝的面前,使他們自己「認識神、把神帶走」,這就達到X-School的終極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