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點多,雲林縣水林鎮的大街上已鮮少車輛與行人,然而水林長老教會卻燈火通明,人影穿稄,好不熱鬧。除了一群國中生專注地聆聽台上志工老師講解物理外,只見許多的學青忙進忙出地協助師母預備明天的工作。有些外地求學的孩子,寒假才回來,行李一放就來到教會,一直忙到現在,對水林教會提摩太青年領袖培訓的成員而言已習以為常了,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另一個家。
六年來 八人變百人
水林長老教會於1961年由北港長老教會所開拓,但因長年無專任牧者牧養,事工無法持續,教勢日漸衰弱。自1984起便無兒少聚會,及至莊信仁牧師與方鳳君師母2008年來此牧會後,水林長老教會開始翻轉。主日聚會從八人增為百人,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批對這片土地具有使命感的青年領袖。
也是牧家子弟的莊信仁牧師在讀神學院時就已打定主意不牧會,但神卻帶領他來到民間信仰盛行、資源貧乏、人口外移嚴重的水林,讓信仁牧師十分惶恐。
當時長執中有兩個小孩,為了讓會友專心聚會,信仁牧師到任第二個月重開停了廿四年的兒童主日學,「第一次聚會時,竟來了十六位社區兒童,全是長執們帶來的。」因為長執們盼望年輕的牧者帶來新氣象,已經許久。聽到要重開兒主,無不卯力邀請。這讓信仁牧師感受到長執與他有一樣的心志,就是要得著水林的年輕人。
神又藉著已故簡志仲弟兄為宣教奉獻的十萬元,再度挑旺長執們失去多年的信心與盼望,「原來上帝並沒有離開我們!」自此長執們全然的委身,重新投入造就裝備及社區服事,成為信仁牧師事工重要的同工。
看見隱憂 培訓服事精兵
在師母關懷社區居民時,發現許多失能家庭的孩子,父母根本無力指導孩子的功課。課業上的挫折,家庭環境的因素,讓他們喪失自信,常不覺得自己能做些什麼。於是水林教會於2009年開辦陪讀班,因著感受到牧師與師母對他們的愛與教導,這些孩子改變了,變得自信而有禮。居民看到孩子的改變,紛紛主動將孩子送到教會,而學校也介紹學生到教會。從一週平均十人,到目前每週平均三十人。
信仁牧師對教會孩子的期望,並不僅限於行為的改變,課業的進步,他看重的是靈命的紮根,及對教會的委身,更寄望日後能承接教會的服事。在初到水林教會時,信仁牧師已看到了服事斷層的隱憂,於是在2011年推動「提摩太青年領袖培育課程」。他挑戰孩子,「你希望生命改變嗎?願意成長的動力有多少?」因為這課程為期四年之久,且從初階課程、挑戰課程、進階課程及認證課程等四階段,內容都十分的紮實。
前三階段分別是:基要真理的奠基,品格塑造;檢視對呼召的回應及外在體力極限的挑戰,訓練學員的跟隨上帝的毅力;經由解構社會價值中的自我,重新遇見上帝創造的獨特自我,以充滿信心的態度回應上帝的呼召。
最後,學員需滿18歲且完成前三階段課程,方能接受一對一的門徒訓練。學員從省思耶穌的領袖風範中,重新認識上帝所呼召新一代教會領袖的身形。在此階段並深刻處理童年創傷,在上帝的愛中建立健康的領袖生命。
在訓練過程中,學員每週要寫講道筆記、靈修心得、上台做見證。四年當中要讀完七本指定書籍,繳交一千字到三千字的心得報告。除了課堂的學習,學員更需參與教會的服事,如擔任課輔班的小老師、總務、招待、清潔等服事的訓練。
一家四姊弟 全接受培訓
就讀屏東大仁科大的怡凌,自國二暑假因參與營會來到教會。鳳君師母指出怡凌初來時極度害羞、退縮,和現在自信而具領袖氣質的模樣,真是天壤之別,「怡凌剛來時十分安靜,對自己的外型很自卑,所以瀏海壓得低低的,幾乎蓋住半個臉。若要她開口分享,她會嚇得混身發抖,但是在家中,她卻是拿刀亂射的女暴君。」
怡凌來自一個失能的家庭,母親一生下她就與父親離婚,父親再娶,生下三個弟弟後,繼母也離開了。渴望母愛的她十分埋怨母親在成長過程中,從未回來看過她,深覺自己是個沒有人在意的孩子。「在受訓的課程中,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畫生命圖,那一堂課,我幾乎畫不出來。」怡凌很坦然地說出她的感受。
自從接受了提摩太訓練後,怡凌氣質完全改變,自信且熱愛助人,在學校深得師長同學的喜愛,在高中、大學都曾擔任班代。怡凌與三個弟弟的感情原本不好,來到教會後,不但修復了手足之情,三個弟弟都成為提摩太學員。現讀高三電機科的大弟佳宏,初來時連一句聖經都唸不順暢,如今成為教會的電腦、音響達人,舉凡電腦維護、ppt製作及音響操作,無不精通,成為牧師師母的好幫手。
無視家族壓力 堅持受完訓練
四年,足以完成大學學業,接受提摩太課培訓的孩子需要付上代價。三年來,在這偏鄉的小教會裡已有三屆、廿五個孩子持續地接受訓練。亞洲大學社工系一年級的阿富,大班時父親過世,隨母親投靠當战童的阿公,從小就很會看人臉色,夾縫中求生存。來到教會後,經過性格重塑,阿富無視家族的壓力,今年即將完成培訓課程。他表示:「我感受到上帝愛我,這裡是我第二個家。而我更了解過去的經歷是為現在預備的,我自信可以完成全部的訓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