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少年學園高關懷事工
文/許一平
台北以琳少年學園成立於2004年。從一個半自願的呼召開始,邱銘國牧師的高關懷事奉,逐步被神發展成一間特別的教會:一間專為中輟生而預備的教會,是他們的校園、庇護所、職場訓練中心,也是他們的家。十多年來,以琳服務過超過上百位的學生,其中不乏有成功回歸社會的青年。但最令銘國牧師感到喜悅的惟有一件,就是這些孩子的生命,在以琳真實的與耶穌相遇,倚靠祂得著自由。
走進位於台北市新生北路巷內的以琳少年學園,門上貼著教會的聚會時段,旁邊同時還有一張奇特的告示:「請勿在本會門口抽煙,煙味會飄下來」。銘國帶我們走進地下室,大廳的一頭擺著一張撞球檯,另一頭堆滿了善心人士的捐贈。走過教室,半掩的門裡不斷飄出年輕人的嘻笑聲,學生和輔導老師玩在一塊。幾個走出教室的孩子看見銘國,熱情地跟他打招呼。這是一間奇特的教會,讓人不禁對他們感到好奇。
一個半自願的呼召
「我覺得我是『不小心』成立了這個單位。無心差柳,最後竟然變成一座森林。」銘國笑笑地述說以琳的緣起。
「在成立以琳之前,有三年的時間,神曾經帶領我在青少年機構工作,因此高關懷的學生,我是有接觸的。當時我領受上帝的呼召,在以琳教會帶職事奉念神學院,目標是建立教會。三年完,我回到教會擔任傳道人,有學校主任來到教會拜託我輔導一位中輟生,讓他上課時間在教會接受輔導。」
起初銘國牧師出於安全考量,婉拒了主任的請求。但主任告訴他,如果願意做,所有的法律責任學校都願意承擔。聽到這句話,銘國覺得需要為這件事情好好禱告。
「禱告後,我同意嘗試這項『短期服務』。我從教會開發了三個義工,再去社區招募了七個志工媽媽,陪伴一個中輟生。他來這裡,視同來學校上課,我們幫他安排課程。其它時間,他就跟著我,我去探訪,他就跟我去探訪,我去醫院,他就去醫院,我要去福音隊,他就跟我去福音隊。」以琳的高關懷事奉,就從這個一人學校開始。
兩個多月後,這個學校的英雄人物,狀況有極大的改善,頭髮染回來,也願意穿上制服。「既然他已經有改變,我就交回給學校,我也很高興,好像完成一件很好的階段性任務。」銘國說。
沒想到回學校兩個禮拜以後就出了問題,這個孩子因為感情問題,一怒之下逃學逃家,任誰都找不到。再次見到他已經是半年後,因為幫老大頂罪進了少年觀護所。見到銘國,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告訴他:「我出來之後想要到以琳,不要到學校了。」
就這樣,一個階段性任務成了長期性服事。當時連方案都還不會寫的銘國,神給他團隊、提供資源,2004年一月,「以琳少年學園」正式成立。
銘國,你欠中輟生福音的債
「我自己一開始心態上比較覺得說,我的工作是帶領教會發展、牧養、傳福音、宣教,不是做社工。所以我一直覺得對這樣的族群負擔不大。有一天早上晨更,我聽見神用很清楚的聲音對我說:『銘國,你欠中輟生福音的債。』當時我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是我?」
我承認我欠福音的債,但我欠這些孩子什麼?
上帝沒有回答他。
隔年初,有個女孩被轉介進來,這孩子活潑、漂亮、有領袖氣質,來了以琳,她的狀況有很大的改善。畢業典禮那一天,她代表畢業生致詞,致詞時她還獻唱了一首詩歌:你愛永不變。一個曾經瀕臨中輟的孩子,如今竟然成為畢業生代表,連學校和家長都感到不可思議。畢業後的整個暑假,銘國持續追蹤她的情況,想找機會跟他分享耶穌,鼓勵他更靠近上帝。
沒料到開學後不久,銘國接到噩耗,這孩子出車禍過世。
「我最關心的就是這些孩子到底有沒有重生得救,當場我就把同工找來,清點那一年帶領人決志和受洗的人數。怎麼算就是少一個,竟然就是她。我想說:不對啊!這孩子還在畢業典禮時獻詩,怎麼會沒有人帶他做決志禱告接受耶穌呢?」
匆匆辦完告別式,銘國回到辦公室。突然之間,半年前的那一句話又回到他的心中:銘國,你欠中輟生的債。
「我當時就跪在地上,向神認罪。主!你赦免我的罪,我以為我是在服事你,沒想到,我不是服事你的。那一天,我再次把整個以琳奉獻給上帝。」
獻上主權,見證大能
從那一天起,邱銘國牧師重新把這個工作奉獻給上帝,「以琳少年學園」不再是一個教會的附屬工作。也是從那一天開始,上帝的手開始在以琳施行許多超乎想像的工作。有人因著禱告現場病得醫治,有人在課程中被神的愛觸摸,有人遺落的物品在禱告後失而復得,有人出車禍飛出去的瞬間呼求神,摔下後竟然毫髮無傷。還有一位孩子的親人蹺家,平常一翹都三、四個月,這次在大家一起禱告後,竟然馬上回家。
「那一年年底,十一個學生中有十個報名受洗。他們經歷神的過程,都讓我們很震驚。其中有個孩子身上有舊傷,在受洗後上來,他十多年的傷竟然完全好了。很好玩的神蹟不斷在發生,我們不得不讚嘆說,這是主的工作。」
為高關懷的孩子建立「糧倉」
不久之後,神再次感動銘國牧師:要建立糧倉,為這些學生做預備。
一開始銘國並不明白「糧倉」的意思。直到越服事才越發現,高關懷學生若要有全人的改變,因為他們的問題十分多重,單是一個階段性的服務是不夠的,雖然在年紀上他們已經脫離了「高關懷」的定義,但問題還是一堆,舊的還沒解除,新的一直來。他們需要「糧倉」,幫助他們渡過生命中的「荒年」。
第一個被建立的糧倉是『牧養』。
「我們跟學生在一起時,在屬靈上有很多的建造,但離開後學生就會漸漸冷淡。我禱告了半年,神最後感動我們在2012年成立『以琳基督門徒教會』。」這些高關懷的青少年,從那一天起有了自己的教會。
一旦做了牧養,更多的需要就開始浮現:「以前機構不用那麼麻煩,時間到就責任已了,介紹耶穌給他就更好。這些人成長過程有很多很實際的問題,經濟的問題、就業的問題、婚姻的問題、法律和社會工作的問題。除了禱告憑信心之外,我們需要專業的協助。」
就這樣,神帶領以琳一步一步地建立不同的「糧倉」,他們不僅服事在學的中輟生,也透過「類職場」,和各類專業的特色輔導,扶助畢業的青年能夠健康的回歸社會,真實的與神同行。
一個無心插柳的服事,如今已成為銘國牧師生命的呼召,回顧以琳這段「夢幻」的歲月,他說:「這一切都是上帝在做事,我真的沒有做什麼。」
|